浙江24小时-钱江晚报记者马黎通讯员杨琳惜
关键词:觉醒
杂志《新青年》
我很希望我们新青年打起精神,于*治、社会、文学、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途径,创造一种新生活……
——李大钊
年10月22日,刚上任10个月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发了一则“朋友圈”:本馆办公室一概迁至新大楼一层。各阅览室亦皆布置完竣,自今日起即在新舍照常办公。
年前完全投入使用的北大“新大楼”,是当年北大文科、校部和图书馆的所在,年9月正式落成。9月30日,校长、学长、庶务主任、校医都搬了进去。
如今北京市中心很热闹的王府井大街附近,这幢由红砖砌成的五层大楼,在车水马龙中,显得沉稳、安静,而它所在的这条街,直呼其名:五四大街。
△五四大街
如此直截了当,可见这幢北京人都知道的“红楼”,在中国历史上,在新文化运动中,在人们心中意味着什么。
点我,摇出属于你的青春之歌!
思想之变在这里酝酿
年,正是蔡元培入主北大任校长的第二年,新文化主将们聚集在北大红楼,实现了北大与《新青年》杂志一校一刊的结合,从而使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。
年5月4日,五四运动爆发,北大师生是这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和参与者。
探访红楼当日,一场名为“五四现场”的展览,正在一楼举行。李大钊的办公室,毛泽东勤工俭学,统计书刊卡片、贴书袋的图书馆登录室,还原了年前,一代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新变化,新风气。
而4月26日,距离“老北大”红楼17公里,如今的北京大学,也在进行一场纪念——“新文化的曙光: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”专题展览开幕。
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那天这么说:“身处变化漩涡之中的北大学人,始终在探究、在回应每日每时的新变,一直在追寻新学理、新思想;也以他们奋进不息的努力,推动了新思潮的澎湃展开。”
五四时期,是“新青年”日益觉醒的时期,新文化运动的酝酿与展开、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传播,无一不以北京大学为焦点。红楼,便是这一觉醒的见证,是一个时代的分界点。
△北大红楼
所谓觉醒,意味着变化。
年1月4日,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职,发布了就职通告。在此之前的北京大学,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。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许德珩说:“当时的北大,不是大,而是老,是腐。”
在时人眼中,北京大学不过是用来“混文凭和预备做官的场所”。曾担任京师大学堂英语教习的美国人李佳白(GilbertReid-)在年春公开批评京师大学堂的学风和校风败坏,他大声慨叹:京师大学堂“直以培植人才之地,作调剂官吏之场,殊可惜也”。
这也和北大校长此前经常更替,学风、校风无法得到一以贯之的整肃有关。
直到蔡先生来了。
△年10月,蔡元培从法国回上海时带的木箱
郑天挺在《蔡先生在北大的二三事》中说,老北大的师生员工,都喜欢叫蔡元培“蔡先生”,“几十年来一直如此,从不称他的名号和职称。这反映了老北大的人对蔡先生的景仰和热爱。”蔡先生要求北大学生抱定“求学的宗旨”,抛弃“做官发财的思想”。
蔡元培的走马上任,北大的学风为之一新。
但是,个体的力量,无法推动历史的车轮。
为了改变北大腐败的状况,蔡元培有一句名言,也是后来广为人知的“八字方针”:兼容并包,思想自由。很多年后,人们提起新文化运动的“救国手段”,不是采取过往的*治*事途径,而是独特的“学术救国”和“道德救国”。从他聘请的明星教师队伍就可以看出——秉持各种不同观点的教授都来了,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,在校园蔓延。北大学生呈现出的崭新面貌,在红楼的每个角落,到处可见。
红楼一层东南角房间,门口挂着“图书馆主任室”的牌子,这是李大钊当年的办公室。靠墙一张单人办公桌,中间放着一张可以开会的桌子,一个读报架,此外没有任何摆设。
△李大钊当年的办公室
在这间普通的房间里,李大钊使北大图书馆从旧式藏书楼,转化为现代大学图书馆。年10月,他在这里主持成立了北京共产*早期组织——共产主义小组。他还在这里召集过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开会,使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。
学生们也喜欢在这里聚会,因为可以“互相问难”、抨击“旧社会制度和旧思想”。图书馆旁边,红楼一层22号房间,诞生了五四新文化期间最有影响的学生杂志《新潮》。
蔡元培的校长室、陈独秀的文科学长室在二楼。
虽然蔡元培兼容新旧,但他骨子里是趋新的。上任一周之后,他聘请了《新青年》主编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,并大力扶植社团。
年1月,陈独秀到北大任教后,写信给在美国的胡适,请他回国到北京大学助阵。陈独秀在信中写道:“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,即不愿任学长,校中哲学、文学教授,足下来此亦可担任”。
年9月10日,胡适到北京大学任教。
到了年1月,陈独秀成立了《新青年》编委会。由陈独秀、周树人、周作人、钱玄同、胡适、刘半农和沈尹默七人担任编委,轮流编辑。
红楼一楼,有一间敞亮的学生大教室,有扶手的椅子摆放整齐,黑板上的板书写着:中国小说史略。
△写着“中国小说史略”的大教室
年4月2日,37岁的周树人在日记里写:“二日:晴。午后自至小市游。”
不知是如释重负,还是放松忘我,他没有提这一天发生的大事:《狂人日记》写完了。
1个多月后,这篇小说发表在5月15日的《新青年》第四卷第五号,作者名字:鲁迅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由此诞生。
2年以后,年8月,鲁迅站在了红楼的这间大教室里。
时在教育部任职的他,被蔡元培聘为北大讲师,教“中国小说史”。学生们说,听鲁迅先生的课,“在引人入胜,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这精辟的见解,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
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,在他的《许子东现代文学课》里提到:《狂人日记》最代表“五四”精神,一是借用了西方小说的形式,二是尝试了白话文,三是批判礼教,四是进化论的观点。这是《狂人日记》的基本特点,也是“五四”新文化的四个要点。
蔡元培鼓励办好《新青年》杂志,北大学生还办了《新潮》和《国民》等学生刊物,这些刊物成为宣扬北大新文化理念的重要媒介。
△年,北京大学接收查晓园、奚浈、王兰(从左至右)三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,从此开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。
用现在的视角看,蔡先生非常懂“传播”。年10月14日,北大新闻学研究会,就诞生在红楼二楼西的第34教室,这是中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团体。蔡元培强调通过发展新闻学研究,来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。
社团活动,锻炼了年轻学子的能力,在新思潮的影响下,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*,红楼实现了新文化力量的大集结,北大红楼,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。
△登录室,为新书做统计,毛泽东曾在这里勤工俭学
△第十四书库
一本杂志背后,每个人都大名鼎鼎
《新青年》,并非一创刊就名扬天下,它从一本“普通刊物”发展成为“时代号角”,它与北京大学的师生们是一起醒来的。
陈独秀于年在上海创办《青年杂志》,一年以后,杂志改名为《新青年》。在郑振铎的回忆中,《青年杂志》是一个提倡“德智体”三育的青年读物,与当时的一般杂志“无殊”。
年9月1日,陈独秀发表《新青年》一文,强调了《新青年》的宗旨是,“对无数健全洁白之新青年,自绝望销沉重唤予以兴起,用敢作最此最后之哀鸣!”在他著名的《敬告青年》宣言中,提出了六项标准——头等重要的是自主、进步和科学;此外还有世界性、进取性和实利——每个观念都与个人解放相关,但是陈独秀强调年轻人最应“自觉”与“奋斗”,期望青年“利刃断铁,快刀理麻,决不作迁就依违之想,自度度人,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。”
△陈独秀
陈独秀来北大上班后,《新青年》编辑部也搬到北京他所居住的东池子箭杆胡同9号。陈独秀这个文科学长,在当时影响力有多大?胡适分析过:“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后,其文学革命主张乃成了‘全国的东西’,成了一个‘严重的问题’。”
年3月17日,陈独秀在北大发表了一场有关“道德概念”的演说。他唤醒、呼吁青年——北大学生要抛弃过去的“自利主义的奴隶道德”,强调“互助精神的新道德”。
很快,一批北大教授也加盟《新青年》,形成了以北大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编辑阵营,杂志真正以全国最高学府为依托。
比如,第3卷的作者群中,新增了章士钊、蔡元培、钱玄同等资深学者。但也有恽代英、毛泽东、常乃德、*凌霜等在校青年学生投稿。年1月,《新青年》还发生了一个大变化,在中断4个月之后重新出版。与前3卷不同的是,从第4卷开始,由陈独秀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,周作人、沈尹默、沈兼士、陈大齐、王星拱等人加入,采取轮值编辑制。轮值编辑一人一号、各负其责。第4、5卷的轮值编辑,是陈独秀、钱玄同、刘半农、陶孟和、沈尹默、胡适。第6卷的轮值编辑,由高一涵、李大钊顶替预备出国的陶孟和、刘半农。
一本杂志,每一期都是明星编辑,而这些轮值编辑都是北大教授或职员。
在同人轮值编辑《新青年》时,刘半农写信给钱玄同:“你、我、独秀、适之,四人,当自认为‘台柱’”。这四大台柱,为北大师生的觉醒,新文化运动的进程,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《新青年》从一本地方性刊物,真正转变成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,发行量也从创刊时的0份,猛增到了份,这是从年初,《新青年》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张后开始的变化。
△年9月,《新青年》第八卷第一号改版,陈独秀发表《谈*治》一文
△李大钊、胡适、刘半农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的白话诗,欢迎陈独秀出狱
蔡元培主*期间,北大变成了中国新文化的中心
老师们带来的新思想,新风潮,北大的青年学子,是感受最深的。
走到红楼一楼另一间教室,第二阅览室,也叫新闻纸阅览室。青年毛泽东就在这里,给李大钊做助手,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。在这个阅览室里,他管理十五种中外文报纸,每月领取工作八块。也是在这里,他广泛结交新文化运动人物,在李大钊、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,经过探索,逐渐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。
很有意思,在红楼,我们看到了北大两代师生、老师之间的合作、对话,包括冲突、互融。蔡元培、陈独秀、李大钊、胡适、鲁迅等老师作为前驱,许德珩、傅斯年、罗家伦、顾颉刚等五四一代具体贯彻新文化的学术主张。北大两代学人在呐喊中上下求索,合力开启了现代中国的转型。
而这一切转变,对青年读者具有极大的号召力。
一位署名“爱真”的读者给陈独秀写信:“我抱了扫*主义已有七八年了。无如帚小力微,所以收得的效果很小。先生等都是大学教授,都是大学问家,帚大力大,扫起来自然是比人家格外利害。”
年12月和年1月,《每周评论》和《新潮》的相继创刊,结束了《新青年》孤*奋战的局面。三刊一同发力,是当年的“流量”刊物。
当时在浙江第一师范就读的施存统给《新潮》编辑部写信:“自从你们的杂志出版以来,唤起多少同学的觉悟,这真是你们莫大之功了!”
△读者潘公展给《新青年》投的白话诗稿
△陈独秀写的白话诗《丁巳除夕诗》
从年到年五四运动发生,也就是蔡元培主*北大期间,北京大学从此前一个风气腐败的“问题”学校,变成了中国新文化的中心。以《新青年》群体为代表的北大师生,以德、赛两先生为宗旨,创新文化,改造社会,在推动时代变革的同时,也促成了北大的自我更新。
年5月2日,蔡元培就在北大食堂召集学生班长和代表百余人开会,“讲述了巴黎和会帝国主义互相勾结,牺牲中国主权的情况,指出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,号召大家奋起救国。”
5月4日,五四爱国运动爆发。红楼和北面的操场,是这场爱国运动的主要活动场所。
△北大学生周炳琳在演讲。西德尼·甘博摄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提供
上午10点,北大学生、新潮社社员罗家伦从城外回到红楼一层的新潮社,站着靠在一张长桌旁,写成《北京全体学界通告》,只有多字,如今听来依然热血沸腾——“中国的土地,可以征服,而不可以断送!”
11点,北大学生在红楼后面的操场集合排队,沿北池子大街向天安门行进。在红楼的这场展览里,还能清楚看到当年的路线图。
邓小南在展览开幕时说,五四当日的游行,事实上未经充分筹划,“而这瞬间激荡而来的决定之所以成为历史性事件,却是因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,以北京大学为重心的思想学术界孕育了、造就了这一运动的核心骨干与精神氛围。”
△年5月4日,北京各大专院校多名学生云集天安门前,强烈要求北京*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,惩办亲日派官僚。五四爱国运动由此爆发。
浙江的“新青年”
在浙江,新思潮在五四之前,便进入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也就是如今的杭州高级中学。它是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,享有“北有京师学堂,南有浙江一师”的美誉。
当时最著名的事,是“一师风潮”。
年10月10日,浙江一师(杭高)、省立第一中学和甲种工业专门学校的部分学生创办了《双十》半月刊,宣传新文化、新思想,后来改刊名为《浙江新潮》,于11月1日正式出版,俞秀松、施存统、宣中华等14位杭高人参与。
《浙江新潮》文章观点鲜明,言论犀利,受到了社会团体和进步人士的密切